「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

去年過世的 Dr. Sid Watkins 的身影還未在 F1 賽事史上淡去。

或是該說那身影其實已經永遠烙印在每條 F1 賽道上......

 

你大概很難想像,在 Jackie Stewart 仍駕著戰駒奔馳在場上的年代,

賽道醫療中心這聽起來如雷貫耳的名號背後,只是一個骯髒且地上佈滿菸蒂的小房間。

而本來是傷患的 Jackie Stewart 在甦醒後竟得自己請醫生來賽道診療,

原因無他,只因那時駐守在醫療中心的當地醫生,是名婦產科醫生。

 

這是 1970 年代 Bernie Ecclestone 聘僱 Dr. Sid Watkins 之前發生的事情。

 

Dr. Watkins 過世之後的現在,「F1 醫生」這名號聽起來雖然高不可攀,

但其實賽道上任何人只需一通電話,無論麻煩大小,就能火速將他召來。

同時他還得關心場上比賽中的每一位車手、必要時更會直奔事故現場。

似乎他的時間只剩下踩熄菸蒂、捲起袖子,

並且專業冷靜地在賽道旁直接給予車手任何必要的急救措施。

這些年來事情改變了不少,

現在那台 Mercedes AMG 醫療車裡找不到放雪茄的保濕器,

車上載著的人也不像以前那樣不可一世地意氣風發--

他們只是一群受過專業訓練的醫護人員。

 

「如果有人在 pitlane 裡受傷,我還是有可能被叫去幫忙治療。」

現任 F1 首席醫療官,同時也是前英國 Silverstone 賽道醫療中心首席醫官 Dr. Ian Roberts 說。

「但其實現在每個賽道都有當地派駐的醫護人員,這些事情交給他們就可以了。」

 

我們 (F1 醫療團隊,由 FIA 委託 Dr. Jean-Charles Piette 統籌)在每場 F1 比賽前

都會審視每個賽道的醫療設備和資源。

我們必須確認賽道的醫療中心都有足夠的設備和人力,

而且每個在裡面工作的人都受過應有的訓練。

他們或許對賽車的領域一竅不通(畢竟不是每個國家都有悠久的賽車運動歷史),

但他們都受過完整且嚴格的訓練,而且還必須在該領域擁有一定程度的經驗。

 

 

 

你或許曾經不經意地瞥過 Dr. Ian Roberts 在賽道上的身影。

是的,就在起跑前暖胎圈後每台車陸續停在起跑格,蓄勢待發的時候

最後一台賽車往後大約幾公尺遠的地方會停著一台 Mercedes-Benz C63 AMG Estate,

右前座坐的正是 Dr. Roberts,駕駛是前 BAR 車隊測試車手 Alan van der Merwe,

而那台車上載滿了各種救命器材和設備。

 

打開後車廂,乍看之下這台醫療車更像是要出門遠足,

但是你可以從 Dr. Roberts 介紹設備的流暢程度得知,

這個人絕對知道每一樣東西放在什麼地方,

尤其是在緊要關頭時,他保證可以適時地找到他要的設備。

 

「在急救醫療上我們有所謂的『黃金時間』,

但是在賽車運動這領域裡,『黃金時間』其實更接近『白金十分鐘』,

我們必須在幾分鐘之內抵達現場,並且快速地評估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自從 Ayrton Senna 在 1994 年 Imola 賽道眾目睽睽之下發生事故身亡後,

FIA 便不斷縮減 F1 賽車性能,並且加強撞擊測試的安全要求。

但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F1 各車隊的工程師總是有辦法在 FIA 規則限制下研發出更快的賽車。

舉例來說,2013 年這顆有著轉速限制的 2.4 升 V8 引擎所創出的極速,

其實和 2004 年那顆 3.0 升 V10 引擎的極速紀錄相差不遠。

所以就算是車子設計越來越安全、

這幾年車手受傷的例子也越來越少,程度也是越來越輕微,

但是發生重大事故的潛在危機並沒有因此減少。

 

 

 

「現在 F1 賽車的優點之一就是它非常堅固。」Dr. Roberts 說。

「幾年前的事故會造成輕微到中等程度的傷害,但是對現在的 F1 賽車來說,

可能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我們最害怕的其實還是重大事故。

雖然說現在的單一駕駛艙非常堅固耐撞,

但萬一連駕駛艙都在事故中遭受破壞,對車手所造成的傷害將是無法想像的。」

 

「的確,比賽過程中有醫護人員隨侍在側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我們更該感謝其他人,

例如技師、設計賽車的工程師、制定安全規則的人,還有設計賽道的人。

如果輪到我們出動,

就意味著那些制訂好的安全規定和守則並未被遵守或是被忽略了。」

 

Dr. Roberts 冷靜但卻又帶著無比熱情地侃侃而談。

他和前任幾位首席醫療官的個性截然不同。

從他的口音便可得知他來自英國中部,

(他曾在 Nuneaton 的 George Eliot Hospital 擔任麻醉科以及加護病房的顧問。)

還有他獨特且難得的英式幽默--

畢竟我們認為從事急救醫療的醫生都該是不苟言笑、一板一眼。

當然我們不會認為他不夠正經,

他絕對能在緊急的狀況下帶給傷患冷靜和安心,而不是製造出更多的麻煩。

或許我們就是需要這種能夠安穩地坐在起跑的車陣背後,

任憑前方由輪胎和排氣管製造出的熾熱空氣蒸騰,

盯著那五個紅燈慢慢依序亮起再瞬間熄滅的人。

 

「起跑當然很刺激--真有種全梭了的快感!

全部的車子在瞬間都離我們遠去。」他說。

「一群 F1 賽車在你面前一哄而散的震撼度絕對言語無法形容,

然而起跑的那瞬間更重要的是細微部分的觀察,

是不是出了黃旗、是不是有車子停在起跑格上熄火、

是不是在不遠處的第一彎發生了碰撞。

我們有無線電--當然還有不只一個的備用無線電系統,

同時我們也和賽事管控 (Race Control)保持密切聯絡,

而且我們電腦螢幕上還有即時的圈速表。

 

就算是靜態起跑;就算胎溫比正常工作溫度還低幾度,

一台 F1 賽車仍可以在兩分鐘內跑完一圈賽道。

於是一台醫療車不僅要在必要時快速地抵達事故現場,

還要在起跑後領先者還沒跑完一圈前趕緊溜進 pit 裡,

(不然絕對不是吃藍旗就能了事的了......)

可想而知那台車必須在賽道上開多快才能完成任務--

雖然說每次觀眾在電視上都誤以為他們開得比烏龜還慢。

van der Merwe 和 Dr. Roberts 在每個比賽周末都會在賽道上練習幾圈,

確保他們在必要時可以快速抵達現場。

 

「Alan 開車能保證我們快速且安全地抵達現場。」他解釋著。

「除了我們兩個以外,車上還會有賽道主辦國支援的醫生。

我們是一個團隊,我同時還會協助當地的醫生,

防範任何可能發生的問題。」

 

起跑後,F1 醫療車會快速地停到 pitlane 出口,

在必要時開上賽道執行任務。

車子裡的有一個螢幕播著即時比賽消息,

當然不是此時報著誰跑在誰前面,而是誰在賽道上某處停了下來。

或許你大概會懷疑,既然起跑後就溜進 pitlane 裡,

F1 的醫療車為何要在起跑線上待命呢?

甚至有更極端的人認為,F1 醫療車之所以存在只是為了讓 Mercedes 車廠

以及德國安聯保險(Allianz)感覺廣告費有花在刀口上。

為此,Dr. Roberts 做了一番解釋。

 

 

「我們的存在不只是因為一切可能的碰撞事故。

在起跑第一圈的時候每台車都靠得很近,

這時候發生碰撞導致『車手受傷』的可能性是最高的。」

 

如果真的發生事故,Dr. Roberts 不僅要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現場,

還得在幾秒鐘內做出急救決定。

事實上,很多時候如果是輕微的碰撞,

而且賽道上仍有非常多的賽車快速奔馳而過,

Dr. Roberts 並不一定會下車檢查。

假設車手在駕駛艙裡還有動靜的話,那就是賽道工作人員的任務了。

這些工作人員在賽前都受過訓練,知道如何幫助車手脫困。

而每台 F1 賽車裡由 FIA 規定安裝的偵測器則會告知 Dr. Roberts

此次碰撞帶給車手的力道是否大於 15G,

如果超過的話車手就必須到賽道醫療中心檢查。

 

如果是重大事故,車子停在護欄邊,或是可以從外觀看出重大損傷,

而且偵測器也測得強大撞擊力量的話,

比賽就得因此暫時中斷。

這時 Dr. Roberts 就必須從他那台 C63 的後車廂中找出他需要的器材,

直衝事故現場。

 

(記得嗎?大頭新在 2003 年巴西黏巴達的比賽...撞得亂七八糟還引出紅旗....)

 

「如果不好好選擇需要攜帶的器材,到最後你會發現自己拖了『一卡車』的東西到現場。

我們需要的就是能在危急時發揮最大功用者,

我們有確保呼吸道暢通的器材、氧氣以及緊急插管用的設備。

(所謂氣管內管插管,就是指在緊急狀況下直接將軟管插入傷患鼻腔或是喉嚨中以確保供氧)

我們也有吸引器,可以將呼吸道內的血或是其他分泌物抽取出,方便保持呼吸道暢通。

此外還有心臟除顫器--這可是保命必需品。

我們在每個車隊的車庫裡都放了心臟除顫器,還包括 FIA 的車檢站,

來預防任何因為 KERS 設備而起的意外。

(註:KERS 其實就是個強力電池,一不小心就可能發生觸電意外)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紅色外包裝,上面寫著「Stat Pack」的袋子,

上面還有心臟圖案,中間還有一條彎曲的線。

「那是我們的心電圖(ECG)。」Dr. Roberts 笑著指著那個袋子。

「這些東西以前體積更龐大,整個後車廂都被塞滿了。」

 

「就像我之前所說的,有很多東西是我們不需要的。

例如我們不用攜帶大量的藥品,藥很容易過期或是變質,

這樣反而造成更大的麻煩。

我們也不量血壓,反正在賽道上量到的數據都沒太大的參考意義。

不過我們會用套在手指上的『血氧飽和儀』,這對我們來說很重要,

因為車手在呼吸停止的狀況下很快就會用光肺裡殘餘的氧氣。」

 

「此外我們也會攜帶心跳停止的藥,在必要的時候我們會打一針腎上腺素,

還有一些在頭部創傷的狀況下維持氣管擴張的藥,

不過這都是在極危急的狀況下才會做出的處置。

通常我們在賽道旁只做絕對必要的基本處理,例如任何攸關生命危險的措施。

我們不會立刻施予任何進一步的創傷診治,因為有的時候反而會變成『提油桶救火』。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將傷患送上救護車,載到醫療中心,

在妥善並且控管的環境下進行下一步。

老實跟你們說,在緩衝區的碎石堆裡插管絕對不是什麼好事。」

 

很多法界人士都曾抱怨 CSI 影集教壞了民眾,

讓大家誤以為自己對於鑑識科學已經有足夠的認識,

便開始當「安樂椅偵探」或是「網路科南」。

換個領域想,

萬一有民眾拍下整個急救過程,

直接上傳到 youtube,讓廣大的網路社群一起批判他賽道旁的急救處置是否適當,

更甚至因此引來不必要的法律困擾時,身為 F1 首席醫療官的 Dr. Roberts 該怎麼辦?

 

「這的確是一項隱憂,

尤其是拍的人和看影片的人不一定對現場的狀況有全盤的了解。

大家在網路上可以任意就他們所知的片段無情地批判,

他們或許只知道冰山的一角,卻不知整體的狀況,

以至於無法了解為什麼在那時需要進行這項處理而不是其他。

說真的,拍下急救過程有點殘忍。

雖然說如果有事故發生當時的影片會是件好事,

我們可以在事後研究到底是發生了什麼事情,或是了解傷勢是如何造成的。

但拍攝的影片到底需要多詳細?是否該鉅細靡遺地描繪每一個步驟?」

 

「今年在 Silverstone 賽道(當然不是在英國站的那個周末),有個人出了車禍,

整台車撞得面目全非,而車裡簡直可以說撞得什麼都不剩,

但是旁邊居然還有民眾在錄影,這實在是......太令人感到不舒服了。」

 

 

有些主辦國沒有足夠的醫護人員願意義務支援 F1 比賽所需的人力,

有些是不想背負醫療責任,有的是因為當地法律對於工時的限制。

Dr. Roberts 從不諱言他是個忠實的 F1 迷。

「就跟其他人一樣,我剛開始也只是在一旁湊熱鬧,

但後來我覺得我想要參與更多。」

而就是因為這個想法,讓他在 1995 年的英國站時自願參與駐賽道醫療團隊,

最後的他變成了賽道上最資深的醫護人員。

這也讓他深刻地體驗到他們需要更多醫界人士參與這項運動。

 

「幹這行非常地刺激也非常有成就感。」他說。

「維護安全是件靠團隊行動的事,我們需要更多醫界的新血加入 F1,

而 FIA 也開始舉辦一些和賽車運動相關的醫療課程來培訓更多的人才。

麻醉科醫師參與賽車運動的不在少數,畢竟我們有非常多的『實戰經驗』,

但是在我們之中也是有人是婦產科醫師出身的。」

 

「每個人都有一項專業技能派得上用場。

就像我說的,這是件靠團隊行動的事。」

 

原文來自 2013 年 6 月號 F1 Racing

 


 

總算有篇和自己領域有點重疊的 F1 文章了XD

說真的這篇也是無敵難翻,

原文的用字遣詞很漂亮,算是 F1 Racing 少數用語稍微複雜的文章。

(通俗雜誌嘛,又不是莎士比亞月刊(?)XDD)

害我在電腦前推敲了半天想說該怎麼翻才能維持原味,

結果搞到最後連正氣歌都出來了......XDDD

反倒是專有名詞相較起來容易多了。XD

(好吧我承認 suction 這字我想了很久才想到該怎麼翻成中文,

虧我每天在診間 suction suction 地喊,從來沒想過該怎麼用中文稱呼那玩意兒XD)

 

今年加拿大站才送走了一個慷慨成仁的熱血工作人員,

前不久 NASCAR 系列也有個車手受傷過世,

更不用說 24 小時 Le Man 系列才開賽沒五圈,

Aston Martin 的丹麥籍的車手也因為側撞,從此成了天上的星星。

現在翻起這篇格外地感慨。

想想多少車手發生過嚴重碰撞,

(03年的大頭新、04年的阿利、07年的阿科、08年的阿庫....)

但是現在還不是活蹦亂跳一尾活龍地在場上橫衝直撞,

就知道 F1 這幾年的安全性真的不是隨便喊喊。

(這大概是這麼多年來 Bernie 唯一做對的事情吧?XD)

 

不知道是哪位車迷曾經說過,F1 其實還是一項和死神很接近的運動,

但是因為有這些救命英雄的存在,

車手們才敢放手一搏,敢在場上一次一次挑戰極限,挑戰死神的底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aegsirie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